60多年只做一件事,用画笔为植物树碑立传

在中国植物绘画界,有这样一位大家。

董卿在《朗读者》中,被他对植物的爱和热忱深深打动;读库的创始人老六,赞他是一个“宝藏老头”。

年轻一代的网友佩服敬仰他;而在民间,其拥趸无数。

他从1958年开始从事绘画相关工作,至今已有60多年,被誉为“中国植物画di一人”,他就是曾孝濂

他是画师,是研究员级的科学工作者;也是画家、艺术家,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他的画儿受欢迎到什么程度呢?

很多博物爱好者对其印象深刻:“太震撼啦,张张美到哭!”

他近年的画展和新作,也是备受追捧、好评如潮。

▲社交平台上,粉丝们热情打卡曾老的线下画展和购买实体画册

只能说这些画太宝贵了,于细微处见惊奇,令人拍案叫绝、移不开眼。

每一幅都蕴含着一种极致的美,恣意绽放在我们眼前,生机勃勃、争芳斗妍、野性十足。

▲杏花(2001年)

正如前人对优秀的植物科学绘画的由衷赞美:

这是优美的科学,严谨的艺术。

这句话用在曾老身上,特别地恰如其分。

他以一己之力,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了一个非常美妙和富有价值的领域

▲黄花楸(1973年)

很多人都对这位精益求精的画家心有灵犀、推崇备至:

翻开曾君的一幅幅作品,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息迎面袭来。 这些作品既有较强的知识性,又有相当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在国内尚属少见。

而我们今天何其幸运,一个得到它的机会就摆在面前。

这套让人赏心悦目的作品,包括《花叶》(收藏版)和《云南花鸟》(两册)由曾老亲自授权,出版界的金字招牌读库出品。

从定纸、调色到监印,曾老全程参与,兢兢业业,只为呈现绝佳的效果。

活页函装的《花叶》,所选十幅植物画,原是曾孝濂先生为第19届世界植物学大会而作,经读库等幅精印,保真复刻,原寸复现原画细节,色彩鲜艳欲滴,花木姿态各异、玲珑有致。

《云南花鸟》两卷,则收录了曾孝濂先生花类、鸟类生物画各百余幅,既是大自然的精准写照,又是对美与生命的崇高礼赞。

前几天刚收到这些宝物,我足足看了有好几个小时;而一位网友,说她逢人就推荐,“一口气团了27套”!

翻阅之间,感觉就像各种奇花异草正在你眼前开花结果;山茶花、丁香花、百合花、绿绒蒿……风姿绰约、缥缈华美,逼真到如闻花香;

《云南鸟》尤其令人惊喜,它收录的缤纷鸟类羽翼华丽、身姿矫捷,眼神灵动机敏,似乎下一秒就要鸟鸣啁啾,瞬间把你拉进了热带雨林的异境。

真真体现了曾老所说的“一花一鸟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而又“无一花无出处,无一叶无根据”。

如能破圈,实在是莫大的幸事。

事实上,博物画本身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类极其受欢迎的画种。

很多欧洲和美国家庭并不悬挂厚重浓烈的油画,而选择用博物画装饰家居环境。

往家里一放,不管是挂在客厅还是书房,怡情养性、平心静气之效立竿见影,连家的气质和氛围都变得高级了。

而且,整套里面还有一个《自然原稿》笔记本和一本迷你版《花叶》小册子。

可别小瞧这两样,它们极大程度复现了原画细节,笔墨线条纤毫毕现。

《自然原稿》由先生的十几册速写本精选而成,贯穿其数十年职业生涯,采用200g纯质纸,能接受绝大多数文具的“蹂躏”。

一共160页,插画图文占四分之一,是一个“有内容的本子、可写写画画的书”

并且,读库版《自然原稿》笔记本特别收录了曾孝濂先生应中央电视台之邀,历时180天绘成的《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包含37种中国原生植物。

浓缩了《花叶》精华的小册子,则可供绘画爱好者近距离欣赏、临摹和学习。

单买复刻画作售价是196,买画作+《花叶》(收藏版)和《云南花鸟》(两册)+《自然原稿》,全套只要594元,同时还赠送植物类书籍《它们没有大脑,但是它们有智能》一本,机会难得,喜欢一定要入哦。

扫一扫即可购买

60多年只做一件事,用画笔为植物树碑立传

“画得这样好,已经相当不易”

其中蕴含的美与知识,无价又珍贵

为什么特别推荐曾孝濂先生的博物画呢?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曾老的画能在今天大放异彩,实属不易,十分珍贵。

很长时间以来,植物科学绘画在国内一直缺乏应有的地位和重视,全国范围内有职业背景的画师一度凋零至十数人。

特别是在2004年《中国植物志》编撰完成以后,据曾老讲,“全国164个人,老的老了,死的死了,散的散了……”。

如今,他的画在这个领域内几乎是“国宝”一般的存在

二是,曾老的画太过优美且鲜活如昨,每一幅都是收藏级别的百看不厌。

而这一切,要归功于他穷一生之力,一心扑到了自己的热爱上。

▲年轻的曾孝濂在雨林里写生。图片由曾孝濂提供

那还是在1958年,中学刚毕业、没上过美术院校的曾孝濂,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招录。

广袤的热带雨林就像一座巨大的绿色迷宫,吸引了他全部的好奇。“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大自然的奥妙与神奇”,让他觉得“每天都是在兴奋当中度过”。

回首当时,他依然沉醉其中,言辞间显露出满满的幸福感:

雨林的上层树种,望天树、龙脑香等凭借基因优势,鹤立鸡群,树冠形成五六十米高的顶盖,充分享受阳光。

众多的草木植物,一簇簇、一串串地悬挂和包裹在大树干上是常见的事,特别是在开花季节,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雨林的下层是一些动不了窝又爬不上树的大叶植物,最有代表性的是芭蕉和海芋,它们进化出硕大的叶片,用超大的面积来增加对弱光的吸收。

这段读来令人忘情、引人遐思的文字,朴实自然、情感厚重,正是节选自曾老为《云南花》所作的后记。

全篇数千言,字字珠玑,一派趣味盎然。

而更让人称奇的是,他画起鸟来,也“居然画得这样好”

▲白秋沙鸭(1993年)

为了画鸟,他曾在北京动物园住了大半年,每天到鸟园观察鸟的姿态,画速写,拍照片。

随后又在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标本馆详细记录了各种鸟的形态特征,几乎把所有的节假日和空闲时间全部投入到了鸟的创作中,两年下来,画了近百幅。

可以说是成果丰硕,并且两面开花、成绩斐然。

例如这幅《中国鸟》邮票原图,在2008 年巴西举行的国际政府间邮票印制者大会上,获得最佳连票奖,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次摘得该项大奖。

而从1991年起,曾孝濂先生就应邮政部门之邀,前后参与设计过十多次邮票,并屡获大奖。

题材既有花木,亦有鸟类,这些画作实为其后期“百花图”和“百鸟图”的先声。《云南花鸟》中,就附录有部分邮票设计稿。

如《杜鹃花》系列邮票,被评为1991年最佳邮票。

《杉树》系列邮票,被评为1992 年最佳邮票,并获得首届专家奖。

“科研艺术生涯四十载,笔耕不辍六十年。”

从科学的形似,到艺术的神似,曾老用出神入化的艺术之笔,做到了对生命和自然的动情讴歌。

现在的他,在走过大半生的华彩乐章之后,仍然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老顽童”。

▲ 曾孝濂在CCTV-1《朗读者》节目现场

退休后,他两次穿越美国自然保护区,画红杉;跑寺庙画古树,壶口画瀑布,箭扣长城画景,忙得乐在其中。

不得不感慨:曾老这一生真是羡煞旁人的一生啊,“一支笔、一辈子”,他活出了一个顶级画师的终极品格。

读库的精美复现,“可媲美日版”

馈赠、收藏、装饰、临摹皆相宜

那么也许你会问了,这么一大批传世画作,印刷效果能保证么?

完全不用担心,这次读库出品所用的纸张及印刷效果,曾老可是亲自盖章认证的!

他在监印时评价:“可媲美现已绝版的日本版”。

并且,与普通科学植物画不同,《云南花鸟》在花的布局、鸟的生存环境的意境表达中,吸收了工笔花鸟的优点,科学的理性之美和艺术的感性之美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

▲ 长果木棉(1975年)

总的来讲,这套花鸟科学画优点太多太多了。

视觉欣赏方面,幅幅画风雅正,构图精心,用色大方古朴;翻阅之间,花鸟的生机与灵性跃然纸上,令人心旷神怡。

曾孝濂先生虽已年届八旬,画风仍至纯至真,已臻至化境。

科普解说方面,曾老的文字凝练,俏皮平实而不失诗意,是老一辈知识分子涵养的自然呈现。

在知识的准确性上,两卷花鸟作品均由植物学、鸟类学专家权威审读把关,使得这些生物画既有科学的骨与肉,又兼具艺术的灵魂与风姿。

《云南鸟》一卷,由曾任中国动物学会及鸟类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的郑作新院士作序,倾情推荐。

此外,为照顾读者的阅读感受和收藏需求,这套书开本适中,采用单面印刷,文字解说在画作背面。

不夸张地说,它里面的一字一句、一笔一画都是精彩看点,买到就是赚到,简直不要太值。

这是凝结了曾老一生的心血和结晶之作。深厚的艺术积淀,常年的野外实地考察,献给所有的博物爱好者和一双双渴望美的眼睛,希望你能有缘看到它、得到它。

扫一扫即可购买

60多年只做一件事,用画笔为植物树碑立传

60多年只做一件事,用画笔为植物树碑立传

[责任编辑:陈鹏 PSY226]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0
扫码立享特惠好物
甄选全球好物
凤凰网旗下电商平台
秉承凤凰网“就做不同”的品牌精神,甄选全球优质好物,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购物体验和服务。
团购集采专享
⇦⇦⇦ 添加官方微信, 立享集采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