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开学了,孩子休息了一个暑假,学习也该提上日程了。新学期,送孩子这套“戏剧人生”的戏剧改编绘本套系,在经典戏剧中,收获从语言到灵魂的启蒙。
该套书总共有三辑,包含了十七种作品。这套书以儿童及青少年为第一读者,对经典戏剧作品进行改编,循序渐进,引领孩子进入戏剧殿堂,感受经典戏剧恒久流传的魅力。
这样一套作品是如何从构思到完成的,我们和编辑张静琳聊了聊,找到了那些案头笔尖的发现和感悟。
-1-
国外经典却难读的作品
理应被更多人看到
这个套系在德国由金德曼出版社推出时,名曰“Weltliteratur für kinder”,即“给孩子的世界文学名著”,包含严肃文学作品及戏剧作品,迄今仍在不断推出新篇。张静琳发现它时,已出版的作品刚好以戏剧作品为主。
张静琳接触到的第一本是《浮士德》。后来了解到,这一本也是让这个套系站稳脚跟的开山之作。《浮士德》原著其实挺难读的,对拿德语作为外语去学习的人是这样,对于以德语为母语的人亦是如此。
《浮士德》为“戏剧人生”系列第三辑五本之一,将于今年底面世
这个改编版《浮士德》一经推出,备受好评,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盘踞在德国本土的畅销和长销榜上。可能一方面,对于德语区的读者来讲,《浮士德》确是绕不过去的经典;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个改编版本质量出众。由此,张静琳对整个套系开始产生兴趣。
当时,她发现金德曼女士请了恩西卡特来给《浮士德》改编版配插画。恩西卡特是张静琳比较关注的一位德国插画家。在我看来,他并不是一个特别典型的“儿童插画家”,尽管他在童书领域屡获大奖,但他的画风多变,不乏许多成熟、甚至偏成人向的作品。
他为《浮士德》绘制的插画风格,和歌德笔下所描述的那个时代所流行的画风截然不同。用我朋友的话说,你仔细去看他画的那些天使,从发型到穿着打扮简直“杀马特”。你会觉得非常有意思,怎么会以这样的一种面貌来呈现一个经典作品。
魔鬼梅非斯特正在跟上帝打赌,选自“戏剧人生”系列《浮士德》
《浮士德》的文字改编也非常好,很尊重原著,既保留了戏剧作品原有的紧张感、戏剧感,同时又有一些巧妙修改。没有刻意回避某些可能会让家长觉得敏感的话题,而是通过一些恰如其分的处理方法,让小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
读完《浮士德》,并观察过整个套系,觉得实在很惊艳,就把选题提交给编辑部,供选题委员会讨论,并最终通过确定。
扫一扫即可购买
▼
-2-
为了更适合孩子阅读,
这套改编版特意做了调整
这套书的改编非常尊重原著,基本没有做情节上的修改,没有因为读者是少年儿童,就随意打马赛克,但在文字细节处又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改动。
将金德曼改编版的《哈姆莱特》与翻译界大师朱生豪先生的《哈姆莱特》译本进行对比,你会获得很多有意思的发现。
例如在金德曼改编版中,对新国王在婚礼上的一番发言进行了巧妙改编,将“让幸福和忧郁分据了我的两眼,殡葬的挽歌和结婚的笙乐同时并奏,用盛大的喜乐抵消沉重的不幸”这样的大段句子,改编为“一眼满含幸福,一眼满含忧伤”。
克劳狄斯成为新国王的登基之日,选自“戏剧人生”系列《哈姆莱特》
这样的改动,既反映了原来台本里的情绪,让小朋友一望便知,新国王的意思是,悲伤的事情要让它过去,要用欣喜的情绪来迎接新事物。
同时孩子们也能迅速进入那种氛围和情绪,但又不会在特别复杂的脚本中来回兜圈子,以致丧失阅读的乐趣,这就是文本改编的魅力。
莎士比亚的作品自诞生起,也一直在被反复演绎,不排除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些版本,其实是戏剧工作者在充分理解后进行重新演绎的版本。在这种前提下,如果要求亲近莎剧,只读原著才有价值,似乎有些偏颇。
在啃原著之前进行恰当的铺垫和过渡,恰恰是改编版本能够提供的。“戏剧人生”这个套系中的莎剧,首先经过德国文字创作者的改编,再辅以插画,然后再由译者和编辑联手,变成中文。
现在大家一谈到名著改编、名著缩写,就有些“深恶痛绝”。当然,我们得承认,确实存在一些改编得乱七八糟的版本,但仅因为此就否定一切改编,这是另一种“因噎废食”。
扫一扫即可购买
▼
-3-
分成三辑先后推出
希望孩子的阅读循序渐进
张静琳说她们将整个套系的版权购买完成后,又对它进行了二次梳理。如果将全套十七本作为一个大套系一次性推出,感觉读者消化起来会有困难。毕竟全部都是西方戏剧作品,其中不乏一些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相对冷门的作品。
于是最终决定分批推出,并且希望这个分批有一定的“进阶”的意思在里面。也就是说孩子们一辑一辑读下去,在阅读和理解戏剧方面实现能力的跃迁。
《强盗》为“戏剧人生”系列第三辑五本之一
他们曾经和金德曼出版社沟通过,出版社对自己这套书的定位是给学龄前的孩子,帮助孩子在接触经典著作之前建立起经典的“语感和语境”。
考虑到文化差异,他们最终将这套书定位为给七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先从莎士比亚这样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起步,一点点往上走,读到第三辑,接触到诸如《浮士德》、《强盗》、《智者纳旦》这样的作品,循序渐进,孩子的阅读半径和能力有个水到渠成的提升。
-4-
希望这套书
能让孩子对传统西方喜剧有些理解
张静琳始终觉得:阅读体验始终是挺个性化的事情,不该有过多、过高的奢望。但这套书,她却是实实在在希望能帮助孩子们对传统西方戏剧形成一些入门式的理解。
纵观全套系十七个作品,可能即便是成年读者,也未必全部熟悉。在与莎士比亚相关的七个作品中,既有《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在大众层面广为流传的,也有诸如《无事生非》这样,大家可能不是那么熟悉的。
两家声势显赫的贵族常年争斗不休,选自“戏剧人生”系列《罗密欧与朱丽叶》
等到了后面两辑,孩子们还将继续接触到一些经典、但可能对于中国读者以及中国观众来说相对冷门一些的作品。总的来说,它们都是一些具有代表性、对西方戏剧具备一定奠基作用的作品。
至于说好的戏剧作品本身能够赋予人的那些东西,可能毋需在此额外赘述。套用编辑们为这个套系撰写详情简介里的一句话——“孩子对人类情感世界有多好奇,就有多需要莎士比亚”——一个孩子对现实生活、人类情感有多好奇,他就天生需要亲近戏剧。
戏剧作品往往倚靠人为创作出来的矛盾冲突,将大量的人类情感集中浓缩在一些看似不可能的场景中,借此去构建一个独特的戏剧世界。
当你接触、了解过这种被浓缩的世界,才能够在你生命中的某些特殊时刻得到一种真切的“返照”——会突然感觉到,啊,原来此情此景和某个作品中某个人物在某个情景下的感触是一样的啊。
那是一种非常奇特而微妙的感受,不同于简单的“阅读一个故事,得到一个道理”。又或者说,我们应该尝试放下这种对道理、教化的执着,而去接受,更多时候,好的作品可能不是为了教育你而存在,它只想向你描述一些妙不可言的事。
扫一扫即可购买
▼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