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干的得名,源自南宋末年。
文人雅士以之佐茶,闲暇时三五好友,各一杯清茶,配之六七块豆腐制成的干,悠然自得。
其实茶干本身和茶并无什么关系,而是它看起来深如茶色,又宜配茶吃,也就叫它茶干了。
汪曾祺也曾描写过他记忆里的茶干: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 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 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 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
连万顺是汪曾祺笔下一家酱园的老板,本街和乡下家家户户都离不开他的酱园,连万顺监制茶干,也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最后竟做成和双黄鸭蛋媲美的馈赠礼品。
连汪曾祺也感叹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茶干相对其他豆腐干来说,制作的更为薄、紧实、有韧劲。茶干之中也分了许多派别,五城、采石、白蒲、界首最为有名。其中 五城茶干 又属极具特色的种类之一。
五城茶干,是古徽州传统特产,始创于南宋末年理宗(赵与莒)时期,工艺成熟于元代,隆盛于清代。故老相传,乾隆皇帝游历江南,品尝到五城茶干时,赞不绝口,特在茶干上印下无字印,誉为有口皆碑。
位于黄山休宁南部的千年古镇五城镇, 率水河穿城而过, 清波荡漾,青石板路纵横交错,遍布乡里的豆腐坊热气蒸腾。
如今的徽州分属安徽省和江西省,黄山就在其中,做茶干的传统也被保留下来。 穿梭在黄山的大街小巷,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方言吆喝: 五城豆腐干,下粥下泡饭。
制成的五城茶干色泽酱红、五香回味,薄薄的一片却韧性十足,对折也不断,咬起来Q弹有嚼劲。
五城茶干也在2010年2月24日,正式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成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
凰家尚品找到了这股正宗的徽州味道——浔隐山的 五城茶干 ,遵循古法工艺制作,水用山泉水,豆用徽州豆,多味卤料丝丝入味。
14严密的工序,用天然的原料细细手作,手工制作还原久远的味道。
做 好一片茶干其实不容易,前后经历多道工序。
一选豆,二泡豆,三清洗,四磨浆,五滤浆,六煮浆,七点浆,八成型,九包扎,十压榨,而后杀坯,最后晾置。
严选 徽州本地黄豆 ,非转基因,而且要选当年收的,不能用陈年老豆。 自耕自足的好豆子,是五城茶干好吃有嚼劲的一个原因。
水源对于豆干的口感影响也非常大,从泡豆开始就要有水的参与,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徽州地区多为山区,山泉水资源丰富,这款浔隐山五城茶干就用的是徽州山泉水。 引用山水制作出的茶干 ,口感更为丰富好吃。
磨浆、滤浆、煮浆、点浆,要一气呵成。最后放入盐片、卤片,点出豆腐块的雏形。再被反复挤压出水分,直到豆块充满弹性和韧劲。
再分割成一块一块方方正正的胚子,等待最后的调味。
压榨好的茶干胚,加入 八角、桂皮、冰糖、酿造酱油等多种香辛料 ,在卤锅中 文火慢煮数小时 ,卤料的香味与豆干的鲜味完全融合。
浔隐山的五城茶干还贴心地分为 五香 和 香辣 两种口味,每袋有 6枚 茶干,每一块都是 独立包装 ,随身携带解馋非常方便,吃起来也不脏手。
品茗佐茶,配上一块五城茶干,属于自己的悠闲时光,既有滋有味,又能凸显茗香。
五城茶干不止是经典徽味小零食,它也是一道 徽州人家常吃的家常菜 ,拿一袋茶干改刀成小条,配青红椒丝或者其他你喜欢的时蔬爆炒,不加多余配料,就是一道美味下饭的家常菜。
始于南宋的经典徽味小零食,一袋只需39.9元,希望你能品尝这份传统的味道。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