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战争巨制《长津湖》自上映以来,票房势如破竹,截至19日统计已突破50亿,暂列全球年度票房榜第二名。
打破中国影史国庆档影片战争片单日票房纪录、中国影史国庆档影片首映日场次纪录等7项影史纪录。
而与高票房相呼应的,是《长津湖》的好口碑。
电影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之战”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震撼的战争场面,鲜活的人物刻画,尤其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英勇作战的真实事迹和大无畏牺牲精神,让现场每一位观众都破防了。
走出影院,观者无不拍手叫好,大呼“3个小时还没看够”、“拍出中国人的血性”……一方面是电影本身的制作精良、演员演技炸裂。
而另一方面,更是长津湖“冰血之歌”的悲壮伟大使然,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眼前抗美援朝71周年,这份浓烈的爱国热情和致敬英雄的浪潮,正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不朽传承的体现。
然而,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真实的长津湖战役远比影片中的艺术呈现更加壮烈。
真实的康美援朝战场什么样?那年冬天发生了什么?为何是第9兵团赴朝作战?为什么中美双方军人都不愿再回忆长津湖战役?……
《血战长津湖》这本纪实录,给了我们再次走近了解这场战争的机会。
这本书的作者团队历时2年多,走访居住全国各地的28名志愿军老兵,也采访当年参战的各级指挥机关和军事科学额度研究者。
他们多数是参加长津湖之战的志愿军9兵团第20、26、27军的当事人,既有战队英雄、火线指挥员,也有参与战略决策的高级指挥员、参谋。
他们的回忆再现了这场为了和平和尊严而进行的战争。
一部撕开创伤,再现战争惨烈、悲壮、胜利与辉煌的场面在我们眼前如泣如书诉地展开。
通过经历这场战役的老兵口述,加上美军回忆资料整理,这本纪实作品完整记录了志愿军血战长津湖的真实细节。
既有宏达叙事,又有微观解读,还原真是的战争、政治与人性。
在致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和在战场中牺牲的志愿军战士同时,也让渴望了解真实历史的朋友在看完影片后,从书中了解到这场战役前前后后详细的史实。
很多人知道上甘岭战役,知道抗美援朝中舍生取义的黄继光战士…
但少有人知道,这段冰天雪地的中美决战才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也是入朝以后最残酷、最惨烈、最难打,同时也最具历史意义的战役。
《血战长津湖》正记载了这段史实。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长津湖,最后注入鸭绿江。
公元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美两支王牌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战斗。
在战争史上,长津湖战役又被称为“立国之战”。
这是因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好不容易有了一个从战乱中脱身出来,喘口气、歇歇脚,开展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的机会。但帝国主义阴霾并未就此散去,朝鲜战争爆发,一旦敌人跨过鸭绿江三八线,那这无疑对中华民族而言就是唇亡齿寒。
当时志愿军的第一次战役刚刚结束,“联合国军”虽遭志愿军迎头阻击,但仍然认为中国是“象征性出兵”,“并不是不可悔的势力”。因此即迅速集中其全部侵朝部队兵力,发动一次能“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企图将志愿军赶过鸭绿江,占领全朝鲜,并要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前结束朝鲜战争。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当时支援朝鲜、出国作战并不是一件易事:在综合国力上,1950年美国综合国力2800亿美元,新中国仅有100亿美元。
不仅如此,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的美军部队主力是世界最先进,战功显赫的美军第十军,其中又有美军王牌中的王牌——美海军陆战一师。
在军事装备方面,美国拥有包括原子弹在内的大量先进武器和现代化的后勤保障,而人民解放军还基本处于“小米加步枪”的阶段。
但在这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仍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征服了极度恶劣的环境,打退了美军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王牌部队美军第10军。
这场长达28天的战斗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
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彻底粉碎了麦克阿瑟圣诞节前占领整个朝鲜的美梦,扭转了战场态势。从而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同时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血战长津湖》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史实:
陆战第一师的士兵摸到山头上之后,他们看到:在水门桥附近的高地上,志愿军一个连的官兵呈战斗队形散开,卧倒在雪地里,人人都是手执武器的姿态注视着前方,没有一个人向后,全部冻死在山上。
这个一百多人的连队,幸存者仅仅是一个掉队的战士和传达命令的通讯员。纵观世界战史,也只有中国,只有中国的军人才有这样的战斗精神。
多年之后,长津湖之战的参与者,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在书中回忆起那些冻死的战友说:
“战士瞪得眼睛很大,脸上都是冰,冰化以后面容很安详。这种场面确实我从来没见过,没见过一次冻死这么多人。”
这一场血战过于残酷,堪称人类历史上极残酷的会战之一。
《血战长津湖》美军陆战一师作战处长鲍泽上校有一段回忆录说:
“我相信,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狠命攻击是每一名陆战队员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这些中国士兵忠实地执行了他们的任务,没有一人投降,万千个战斗到底,全部坚守阵地直到战死。”
在长津湖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作战,无论志愿军九兵团还是美陆战一师,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志愿军为什么在自身后勤的匮乏、通信的不畅、攻坚火力不足的情况下能够与世界上精锐的部队对抗?
如果说双方在作战能力上有什么差别的话,其实只有两个很抽象的名词,那就是坚韧意志和牺牲精神。
《血战长津湖》从康美援朝战争起源讲到长津湖之战,既有宏大叙事,又有微观解读,还原真实的战争、政治与人性。
比如部分志愿军战士对美军也经历了轻敌、畏敌,再到同仇敌忾的心理过程;也包括中美军队装备、编制、后勤补给等细节内容的解读。
比如此壮烈的一战也会有遗憾,参战老兵徐邦理在书中回忆:“当时,我们部队有个说法,敌人被我们打垮了,我们被严寒冻垮了,所以敌人突围的时候,我们拿不出部队去追击他们,这是我们最大的遗憾。”
再比如志愿军的追击部队抵达水门桥的时候,他们目睹了自己战友悲壮的场面。
在冻死的战士里面,有一位上海战士叫宋阿毛,在他的上衣兜里找到了一张纸片,写着这样一段话: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老兵回忆当时志愿军战士好像对美军炽烈的火网毫不在意似的,第一拨倒下,第二拨就跨过尸体前进,还有第三拨和第四拨继续前进。
他们不怕死,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意志,仿佛是些殉教者。他们对面的美军官兵也在惊叹其勇敢的同时,感到非常害怕。这支军队的这种勇敢战斗精神和坚忍性,到底来源于什么?
那大概不单纯是强制和命令。可能是因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帝国主义的憎恶,坚信现在进行的这次战争是“正义战争”,这些都渗透到了这支军队官兵的心灵深处,不,也许渗透到了他们的骨髓之中。
仅存的历史见证者,回忆并讲述了丰富的战场细节,同时也整理了很多美军和其他外军的口述资料,这就是《血战长津湖》这本实录最有价值的地方。
书中最后讲道:1952年9月,第9兵团从朝鲜回国,车行鸭绿江边,司令员宋时轮要司机停车,下车后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鞠躬。当他抬起头来时,警卫员发现,这位头发花白的将军泪流满面,不能自持。这一颇具悲情色彩的场景无疑是对这场战役灿烈程度最好的注释。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值得我们永远缅怀,记住长津湖,记住不该忘却的历史。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