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觉得苏轼厉害,主要是基于语文课本里的那些华美的辞藻,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
但真正让我察觉到苏轼超然物外闪闪发光的时刻,是吃羊蝎子的时候。
没错,就是下图这种羊蝎子。
深冬的时候,吃着老北京羊蝎子,突然对这个食物的起源来了兴致,一通翻文献发现:不仅是东坡肘子、东坡肉,就连羊蝎子也是苏东坡发明的。
如果问苏轼人生中印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正如他自己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仔细读完他的生平,才知道他是一名被时代耽误的美食博主,为中国美食界做了这么大贡献。
第一站:黄州-东坡肉
当时的北宋士大夫和有钱人家是看不上猪肉这种低端食材的,羊和鱼才是上得了台面的,也就是中国字“鲜”的拆解。
彼时东坡虽为士大夫,但毕竟被贬,资金匮乏,就只能试着研究起东坡肉这种“低端食材”。
第二站:惠州-羊蝎子
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苏东坡到达惠州。那时惠州可不是现如今经济发达的珠三角,而是瘴气遍布,物资匮乏的偏远之地。
在这种条件下,吃羊肉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只能偶尔开开荤。作为被贬的官吏,无法经常食用羊肉,于是他再一次发挥了改造美食的天分,从屠夫手里收集大户不要的羊脊骨,在这些骨头之间也有一点羊肉。
取回家后,苏轼先将羊脊骨彻底煮透,再用酒浇在骨头上,点盐少许,用火烘烤,等待骨肉微焦,便拿起啃食。
美味的羊蝎子,便诞生了。
第三站:儋州-生蚝
到达海南的时候,他已经64岁。要知道,在不杀士大夫的宋朝,放逐海南已经是最重的惩罚。
在海南,东坡遇到了“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
在如此困境下,东坡先生仍然为中国的美食业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生蚝。
对生蚝的鲜美欲罢不能的苏轼,还写信给儿子说,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不过这事咱爷俩知道就好了,别跟其他人说,省得他们来分我的生蚝。
如今,这些美食已经随处可见,羊肉也早已不再是达官贵族的特供食品,平常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大饱口福,苏轼发明的羊蝎子吃法,早已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常客。
速食羊蝎子的出现也让各位食客足不出户即可享受这冬天美味,凰家尚品买手也在各种包装羊蝎子中优中选优,最终为大家推荐这款尚味客老北京熟制羊蝎子。
香辣味、卤味两种口味,一家人吃着热热闹闹。
品质无需担心,有正规的检测报告:
不发货区域:新疆,西藏,甘肃,宁夏,青海,海南,港澳台
加热即食,美味只需10分钟
做法很简单,将整袋羊蝎子倒入锅中煮开即可,可以适当加水调整咸淡。
单喝一口羊汤,鲜美入魂,简直冬日十全大补上身!
✨ 令人期待的高光时刻来了——
油润的羊脊髓清晰可见,用筷子轻轻一戳就窜了出来。
“呲溜”入口,肥美软糯的嫩滑感!裹挟着醇厚羊汤,在舌尖一绕,荡开鲜味。
这大写的满足,叫人舍不得一口囫囵咽下。
贴骨的大块肉鲜嫩紧致,蘸酱料咬下:上口筋、筋而酥、酥而烂,不膻不腻,醇香鲜嫩,回味绵长。
就连骨头缝里的筋都让人舍不得丢弃,得来回嗦上好几遍。
啃完大骨,你以为这就完了?
涮肥牛、毛肚、腐竹、金针菇、娃娃菜……千万不要浪费这浓稠鲜美的汤。
最后的最后,还要再来一碗面!
手握大骨,大口吃肉、大声嗦脊髓……
这难以言喻的痛快和鲜美,美到没边了。每袋1200g,两个人吃完全没问题。
好羊、好味是关键
"羊蝎子是什么部位?"
就是颈项到尾尖的整条羊脊椎骨,因为形状和蝎子相似,故而俗称“羊蝎子”。
俗话说得好:肉还是贴骨的香。
即使是平时不爱吃羊肉的人,在羊蝎子面前也很难逃过“真香定律“。
尚味客羊蝎子的羊选用的是内蒙古大草原6-8个月的草原羔羊。羊们饿了渴了,就穿梭于深山峡谷或草原上,食百草、饮山泉。
当地牧民们也一直坚持着千百年来原生态的散养方式。羊们每天平均要跑几十公里,肉质才会更紧实。
尚味客采用精细划分割工艺,优选后颈、上脑部分的标准羊脊骨,绝不用边角料替代。
为了确保每一块肉都是极好的味道,“味”,由国宴大厨李光远先生亲自调味。
李光远先生
选择20余种香辛料慢熬出来的老汤,经过10余道酱卤封装工序,无味精、无合成调味料、无防腐剂!
羊肉虽常见,却也要用心选择,一只食百草、饮山泉的山泉羊,不腥不膻、肉质鲜美;在青山绿水间自由生长,肆意奔跑,自由洒脱,吃一口山泉羊的羊脊骨,品味千古文豪苏轼的乐观豁达。
不管外面什么天气,一家人围坐一桌,一起大口吃肉,温暖又美味。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