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话,最近特别有感触。
“在经历了世界的无情和残酷之后,有人选择跟世界一样残酷无情,有人则变得柔软和宽厚。”
他让我想起一个民国时期的一个才子。
幼年丧母,青年失业,一度潦倒到要自杀。
20岁被预言:天之骄子,必成大器。
可是大半生遭尽冷眼,受尽磨难,直到60岁,无任何“大器”征兆。
可这样一个大半生都在碰壁的人,却写出了最“暖人心”的文字。
最有名的是那句: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平常字,写平常事,却如冬日的一盆炭火,暖入人心。
是的,这个大才子,就是心境澄明、温润豁达汪曾祺。
1947年5月,汪曾祺在上海
普通人眼里,他是一个爱吃爱喝的老头子。
笔下的高邮咸鸭蛋,云南炒菌子、北京……100年后,隔着纸页都能把人看饿。
在汪迷眼里:他是百年一遇的才子,妙然天成,返璞归真。
使人仿佛漫步在春天的原野上,嗅到一阵阵清新温馨的花香,即便是100年后的年轻人打开,也要惊叹连连,忍不住要把他所有作品拿来一读。
并且,读得越多,爱得越深。
用作家凹凸的话说,“我爱读汪曾祺到了这般情形——
长官不待见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感到人家待见不待见有屁用;
辣妻欺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心地释然,任性由她。”
汪曾祺怀念父亲所写的《寂寞与温暖》手稿
更可贵的,还是他豁达的性情。
10年浩劫,许多作家笔下生悲,汪老却说: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有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即便一双看书写字的手,成了掏粪种地的手,他眼中的生活,依旧是温暖而诗意的。
以至于作家王安忆说:他是洞察秋毫便装了糊涂,风云激荡过后恢复了平静,他已是世故到天真的地步…...
于文笔而言,他是纸上陶渊明。
于性情而言,汪老是当代苏东坡。
甭管是爱好文学的20岁青年,还是识字不多的乡野村夫,还是几近古稀的蹒跚老人。
走近汪曾祺的文字,都能如春风拂面,感受到溢满心田的暖和美。
汪曾祺全家合影
一句话,如果你也想在繁忙之余,拥有一个才情横溢、心境澄明,乐活人生的挚友。
强烈推荐你读一读这套——系统、完整,原汁原味,由汪曾祺生前亲自精选、审定的《汪曾祺自编文集》。

全套5册,包含:
清新解压的《榆树村杂记》:书中所收文章,多取材于汪老记忆中的人和事。风格恬淡平和,行文简洁。
因在北京榆树村对面的高楼里写成,故此命名。
篇篇精华的《晚饭花集》。
完整收入汪老1981年下半年至1983年下半年所写的短篇小说。
文字简练抓人,小说一气呵成,读来简直是文学盛宴,沉浸不能自拔!
一看就饿,广受追捧的《旅食集》。
全书计有游记二十余篇,另有十余篇有关吃食。恬淡淳朴,见识通达。
篇篇都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丰富眼界,培养情趣的《蒲桥集》。
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娓娓而谈,态度亲切,文笔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读多少遍都觉得不过瘾。
如浸泡清泉般,清新自然的《汪曾祺小品》。
所收文章,话题宽泛,行文潇洒,见识通达。
任何时候打开,随意看上两篇,总能卸去心中的疲惫,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全套书,所有选编文章,全部保留原版的篇目、结构和内容。
书名、序跋、篇目、原注,一仍其旧,原汁原味。
装帧设计更是清新优雅。
开本精致,进口轻型纸印制,可180度平摊,易于翻阅。
孩子读,是见识的增长,是文学的熏陶。
大人读,是性情的滋养,是静心修身的精神陪伴。
价格也是超划算:全套5册,原价240元,暖心价只要118元。
再庸常的一颗心,在汪老的文字面前,也褪去几分躁气。
不到一顿饭钱,收获经典好读、老少皆宜的经典美文,这笔投入太值得!

心境澄明,亦师亦友
读一次而爱一生
作家麦家说,“人活一世,总是因为有所迷恋”。
如果说汪曾祺这一生有什么迷恋的话,那便是,不求显贵,只想平静、温柔的享受生活。
所以,再细微的事:
香港的高楼,北京的大树,林肯的雕像、昆明的菌子、马铃薯、胡萝卜、水母......
在他笔下,都是新奇,都是风景。
仿佛一个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老者,带你领略大千世界的奇妙乐趣。
不仅好读好看,书里关于名家名作,名山明水的随性分享,对普通读者而言,也是见识和趣味的熏陶。
比如在“《水浒》人物的绰号”一篇。
你能了解“鼓上蚤——时迁”“金毛犬——段景住”“拼命三郎——石秀”的绰号来源。
一边听奇人异事,一边了解《水浒》,随手就提升了古典文学的素养。
不止涨见识,很多时候,在汪老对事物的见解中,也是学习做人的态度。
比如《汪曾祺小品》中,谈到创作小品文的态度,汪老说:
写小品文,对自己的思想是个磨练,流水不腐,可以避免思想僵化......
人不可懒,尤其不可懒于思想,如果保持对事物的新鲜感,思想敏锐,亦是延年却老之一法。
这样勤奋的创作态度,于年轻人而言,绝对是很好的榜样和激励。
更可贵的,是他文字中传递的豁达人生态度和至真性情。
做丈夫,“理解包容”,一生未曾对妻子高声言语一句;
做父亲,“没大没小”,祖孙三代,汪曾祺地位最低;
做学生,与恩师沈从文的情谊,相伴一生。
汪曾祺家庭合影
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他与西南联大校友朱德熙,相知相照一生的友谊。
动荡年代,汪曾祺遭受困顿,可他从未动过一丝“麻烦朋友”的念头。
任职北大副校长的朱德熙,却暗暗为他奔走求助。
因为德熙有哮喘,只要遇到治疗气喘的方子,汪曾祺都会一笔一画给朱德熙抄录下来。
汪老一生,为亲友写过不少追悼文。
可是,德熙逝世后,汪老一字未写,家人疑惑,但不敢言语。
直到某日晚间,书房传出放声大哭的声音,家人进屋一看,见到桌上汪老刚刚画好的一幅画,款落:
“遥寄德熙,曾祺作此,泪不能禁”。
即便在人才辈出的民国年代,也鲜少有人像汪老这样,做到在才学、婚姻、人品上都获得一致的赞誉。
所以,读汪老的文字,不只是情趣的熏陶,文学的享受。
更是性情的洗礼,见识的丰富,人生态度的瞻仰。
文字洗练,见识广博
性情通达,百读不厌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可是,就写文章来说,汪老的文笔是公认一流。
黄永玉说:他是我认为全中国文章写得最好的,一直到今天都这样认为。
张兆和说:像曾祺这样下笔如有神的作家,今天是没有了。他的语言炉火纯青。
沈从文说:汪曾祺的文章,比我写得好。
汪老的文字,犹如张三丰的功夫,春风化雨,润泽万物。
结构上,没有苦心经营,主旨上,也不追求玄奥神奇,一切都平淡质朴,娓娓道来。
自自然然,服服帖帖。读者读来,如话家常。
比如他写家乡的咸鸭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咸蛋,蛋白柔嫩,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这样的文字,仿佛自己从纸上蹦了出来,让人一看便再难忘。
汪曾祺画作
写草木,更是形象生动,让你拍手叫绝!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
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
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认真聊起文学创作,也是字字珠玑,又不失诗意。
比如聊到自己曾受诸多作家的影响,他说:
“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
哇,简直太准确了!恐怕沈从文看完也要说一声:说得好!
1961年汪曾祺与老师沈从文在北京中山公园
用读者的话说
他的文字平淡素净,可这平淡并非唾手可得,赶个大早就捡得着,踮起脚尖就够得着,而是“一种参悟万物而回归自然的文风”。
在纷繁俗世间疲惫的时候,读上一篇,焦躁的心似乎也平静下来,眼前的如常生活也多了一些幸福和自在。
稀缺版本,原汁原味
值得摆放书架,一读再读
推荐这个版本,还因为它版本的稀缺、完整。
所有集子,全部据初版本,完整收入,书名、序跋、篇目、原注,一仍其旧,原汁原味。
这套书的阅读体验,也是我独独珍爱它的理由。
由汪老自己精选汪小说、散文、随笔的精华之作,分类汇编, 给读者具有代表性和可读性的作品。
裸脊锁线装帧,180度平铺阅读,轻轻翻动、慢慢读来, 有种岁月静好、独处悠闲的惬意。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汪老的作品,春风化雨,滋润身心。
任何时候打开,都好像有一种自自然然的亲切感, 能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生活增加趣意。
正如汪老在作品里说的,“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
如果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汪曾祺。
你会发现生活的滋味,全在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