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话,最近特有感触。
“在经历了世界的无情和残酷之后,有人选择跟世界一样残酷无情,有人则选择和世界抗争。”
它让我想起俄国的一个作家。
贫穷、孤独、病痛、痛苦、不幸,这些词汇可以形象的说明他的一生。
他相信“上帝与魔鬼搏斗,战场便在人心。”
但他也告诉我们:“最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诚实,最后是永不相忘。”
他曾说过——
“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浅浅淡淡几个字,照亮过太多迷失在艰难生活中的你我。
是的,这个人就是以一己之力拉高世界文学高度的大师级人物——陀思妥耶夫斯基。
被流放西伯利亚苦寒之地十年,他写出了《死屋手记》,一举被誉为“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
继承去世哥哥的债务,穷困潦倒,他写出了《罪与罚》,人们说他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陀思妥耶夫斯基拿起一支笔,从此世间的苦难都有了名字。
鲁迅说:“我最敬仰的作家只有两位,一个是写《神曲》的但丁,还有一个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茨威格说:“他是人类的精神领袖”。
就连以刻薄著称的毛姆都说,世上再没有比他更伟大的作家。
余华曾说,“第一次读到《罪与罚》时被炸得晕头转向,“像是轰炸机一样向我的思绪和情感扔下了一堆炸弹,把二十岁的我炸得晕头转向……”
这是什么样的阅读感受?
打个比方,正常的心跳应该是每分钟六十次,陀思妥耶夫斯基让我的心跳变成了每分钟一百二十次。
这每分钟一百二十次的心跳不是一会儿就过去了,而是持续了两天。
因为独有的沉醉、忘我的体验,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描写,他的作品成为世界文学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峰。
很多人都叫他陀神,而他的作品则“值得十颗星,是能重塑人灵魂的神作”。
当一个人读过陀翁的作品后,即便走入抑郁寒冷的世间,也不会再惧怕黑暗,起码在暗夜中能感受到微光,那就是救赎者点燃的火焰。
当人们对死亡讳莫如深,他却将死亡看做一种可贵的人生体验:
“生命如同一颗落入泥土的麦粒,是不会死的。人就是一颗麦粒,而一旦死亡,那时会带来更多的果实。”
对于女人最好的活法,他认为:
“身为女人,只有保持清醒,才是最好的活法。”
如果你还没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么这套——《一俄尺的理想地: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三部曲》(4册函套)会成为你生命中最美好的相遇。
每一本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世之作。每一则精致故事,都诉说了无尽的犯罪、爱情与人性。
豆瓣评分都在9.4以上。
在知乎、微博、微信,关于好书分享的话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提及率都异常之高。大家对他的认可和喜爱,更是几近“失去理智”:
内文纸张柔软不伤手,翻阅柔顺无压力。
内外双封面+精致套盒,典藏和送礼都非常合适。
全套4册,定价399元,凰家尚品优惠价只要99元。抢到就是赚到!
不过两张电影票钱,领略大师的绝世之作,重拾沉醉和忘我。
《罪与罚》
“刻画人性”的天花板
震撼、暴烈,重塑灵魂
陀翁少年时写给哥哥的信里这样说:“人是一个奥秘,我要解开这个谜。”
这个谜,陀翁探索了一生。
而这套书收入的4本,随便一本,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是很多小说家一辈子都无法达到的。
第一 部:《罪与罚》,陀翁真正的成名之作。
如果说选择一本书让我反复去读,那我一定要选这本《罪与罚》,每看一遍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这样一本好书,就像罗祥老师说的那样,它能让你审视头脑中很多混乱的想法,慢慢地你会明白,内心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你的人生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罪与罚》的主角是一个穷大学生,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和她的无辜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
本以为自己杀人后能证明自己是超人,但穷学生却发现杀人前后,自己的心境完全不一样。
在这个心境转变中,陀翁笔力超绝,把前后矛盾和挣扎写得淋漓尽致。
“有时,一个人遇上强盗,整整半小时感到死亡的恐惧,最后,刀架到脖子上,反倒什么都不怕了。”
“我只想证明一件事,就是,那时魔鬼引诱我,之后又告诉我,说我没有权利走那条路,因为我不过是个虱子,和所有其余的人一样。”
没有人天生是坏人,在极端的情景中,选择往往只在一瞬间,陀翁看见的、描写的,是瞬间背后的无限挣扎。
读这本书时,我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
“我杀的是一只可恶的、有害的虱子,是一个对任何人都没有益处的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一个饱吸穷人鲜血的吸血鬼,杀了她,四十桩罪都可以赎清,这也算犯罪吗?”
这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质问,也是留给我们思考的议题。
杀掉恶人,算不算犯罪?杀了一个人却救了一群人,是否可以抵消杀人的罪孽?
这个问题,陀翁并没有在小说里直接回答,但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白痴》
比莎士比亚戏剧更摄人心魄的故事
当善良不被容于世界,罪恶会肆无忌惮
“这人性里的真实和残酷,如深渊般不可捕捉的那一瞬,洞察到体无完肤,这里有你,有我,有所有人。”
打下这几行字,心沉到谷底。难怪人说读陀翁像经历了一场刮骨疗毒,又像淋了一场漫长的大雨,淋得透透的!
陀翁在《白痴》中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人梅什金公爵,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因为自己的纯真和善良,以至于被人称为“白痴”。
梅什金公爵因为宽容和良善,导致他所爱的两位女性落得悲惨下场——纳斯塔霞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阿格拉娅皈依天主。
而梅什金公爵本人也因此变成了真正的白痴。
可以说,白痴像一面镜子,洞悉了每个人伪装下的真实,相信“美能拯救世界”。
公爵想用一种无私的大爱去拯救世人、去拯救娜斯塔霞,但是却只是加速了悲哀之人自我毁灭的路途。
在一个道德泯灭的社会,黑与白是颠倒的,苦难与救赎都将重新定义——
“善良成了白痴,仁爱变成无用,狂暴显示为力量,怯懦装扮成理性,无节制的爱欲孕育着妖魔,美命定了要被践踏和毁灭,恶却愈加肆无忌惮,扰乱一切。”
也许正如书中所说,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一个时刻,站在白痴的边界。
陀翁伟大,《白痴》亦是伟大。
《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2册
陀翁未完成的遗作
仅仅这部分,就改变了世界文坛
一直觉得不存在什么“非看不可的电影、书籍”。人和人的境遇相差那么大,哪有什么东西是每人都非了解不可的。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改变了想法。
深夜读陀翁,犹若将寒冰置于胸口柔软的肌肉上,血液流经之处尽是亦疯亦清醒的颤栗。
《卡拉马佐夫兄弟》改编自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之间的尖锐冲突,以及弑父案件的法庭审判。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桩弑父案,凶手就在几个儿子中间,但他们有串谋之嫌。
但在更深处,陀翁讲信仰、理性、自由意志、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
“对自己说谎和听自己说谎的人会落到这样的地步:无论在自己身上还是周围,即使有真理,他也无法辨别,结果将是既不自重,也不尊重别人。”
“我想,如果世上不存在魔鬼,那么是人创造了魔鬼,是人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出了魔鬼。”
“人是时常取笑善良和美好的东西的,这只是因为轻浮浅薄。”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谁才是凶手”的悬念贯穿全文,抽丝剥茧展开的,既是案情,也是人心。
但真凶与审判结果都不是让我激动地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的原因。
让我激动到脑子嗡嗡直响的是陀翁抛出的一个个直击灵魂的话题:
为什么人会在善与恶之间两极摇摆?
人的信仰与虚无究竟孰轻孰重?
爱与被爱能否真的如此纯粹?
疯子、癫痫、幻想家,双重人格、灵与肉——作为评论界公认的陀翁后期成熟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以一场弑父案为引子,写尽人类的所有高尚与卑劣。
在污秽而黑暗的人间,他拔下我的一根肋骨,燃成一支冰冷的烛。
装帧精美,适合收藏
作为世界级经典,陀翁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有太多可以挖掘的地方。
全套4册书,都是32开精装本。
封面的设计非常漂亮,摆在书架上,会显得人很有品味。
精装硬纸板套盒,适合收藏,可以传家,是一套能读很久的书。
正如博尔赫斯所说:“遇见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是遇见大海,遇见爱情,是一生中值得纪念的日子。”
错过了陀翁,你的人生,就少了一次探究终极人性的机会,错过了一个特别值得几年的日子。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