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组郭晶晶被特批在故宫拍摄的时尚大片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网友们纷纷感叹,故宫的配色与建筑美学令人震撼,随手一拍便是大片。
红、黄、青三色分别象征着紫禁城 600 年的威仪、琉璃瓦上的千年时光以及《千里江山图》中不褪色的少年信仰。
然而,故宫的美不仅仅在于其建筑,更在于每一件文物背后鲜活的历史温度。
故宫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宫殿建筑群,不仅是建筑美学的巅峰之作,更是一部活着的中华文明史。
从商周青铜器到北宋山水画,从青花瓷到雕花珐琅,故宫珍藏的 186 万件文物,每一件都是中华文明的见证。
正如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所言,紫禁城最动人的,不是朱墙金瓦的辉煌,而是每一件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然而,许多影视剧为了博眼球,常常魔改历史,导致许多人对故宫的印象停留在 “后宫争宠、帝王昏庸” 等刻板印象上。
事实上,故宫的每一道宫门背后,都藏着比影视剧更真实、更跌宕的历史。
从顺治帝思念董鄂妃的低语,到雍正帝批阅奏折的墨渍,再到富察皇后为乾隆披上貂裘的温柔身影,这些历史细节让故宫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为了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故宫的美,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一套《最美故宫》终身珍藏版。
这套书罕见地收录了北京、沈阳、南京、台北四座故宫的珍宝,通过超大 8 开巨幅呈现,将文物、绘画、建筑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不仅收录了 “故宫摄影第一人” 李少白的 400 多幅代表作品,还集结了四地故宫的镇馆之宝,如《清明上河图》《兰亭序》《祭侄文稿》等。
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图鉴,更是一部 5000 年东方美学的简史。
从战国帛画到宋徽宗的瘦金体,从汉代漆器到明代家居,每一页都展现了华夏文明的审美基因。
装帧设计上,这套书完全按照 “传世藏品” 的标准打造,封面采用铜版烫金工艺,尽显皇室气派。
书中的每一帧传世名画、摄影实景都经过 15 轮苛刻调色,力求完美呈现原作的肌理和细节。
故宫的每一件文物都历经战乱、流亡、被盗、被损坏,但它们最终战胜了时间,踏破了所有艰难险阻,来到了我们面前。
这些文物不仅仅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从《步辇图》到《祭侄文稿》,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
《步辇图》定格了唐太宗接见禄东赞的历史时刻,延伸出文成公主的和亲史诗。
她带去了中原的谷物、纺织、医药,更将《诗经》《论语》等文化典籍播撒在雪域高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开放与包容。
而《祭侄文稿》则埋葬了安史之乱的国仇家恨,每一笔都流露出颜真卿的悲愤与哀痛,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故宫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国人 5000 年的精神家底。
1925 年,故宫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全城人士前来一窥数千年神秘的蕴藏。
然而,仅仅 8 年后,日军攻入北京城,故宫文物被迫南迁,辗转南京、西安、桂林、贵阳等地,在外颠沛流离数十载,奇迹般无一遗失和损坏。
如今,故宫的文物不仅在北京故宫展出,还有部分珍品保存在台北故宫。
这些文物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传承,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为什么中华文明历经 5000 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故宫的美,不仅仅在于其建筑与文物,更在于它承载的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通过《最美故宫》这套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故宫的历史与美学,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与博大。无论是作为美学大典,还是作为传家之宝,这套书都值得珍藏。正如木心所言:“中国的书画,中国的器物,之成熟之高雅,一上来就独步世界。”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