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研讨:心理疗愈有了“中国方案”?

10月31日至11月2日,全国首届“道学与心理健康”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南大学道学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办,中南大学哲学系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列院协办,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湖南中西结合医院等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及医疗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研讨。

会议顺应当代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潮流,迎合民众关注心理健康以及建立本土心理治疗模式的强烈需求,汇聚了道学、道学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中医养生领域的权威专家,跨界交流是本次会议最大的亮点,张亚林、李远国、吕锡琛、孙亦平、邓云龙、陈霞、盖建民、徐仪明、张广保、肖长江、刘固盛等分别是在道学研究、心理治疗、中西养生等领域耕耘多年的学者,他们融合道学、心理治疗、心理健康、中医养生等学科,发掘道学中蕴含的心理调治智慧,展现了不同于以往各自专业会议的风景,听到了不同于以往各自专业会议上的见解。大家深刻地认识到,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们需要相互借鉴、交流和学习,而本次会议初步搭建了这样的桥梁。

会议期间,多位知名学者和文化界人士充分肯定了道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分享了相关前沿研究成果。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执委、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陈霞,启明星辰慈善公益基金会总监杨钧,中国心理救援协会会长、湖南省康复医学会心理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肖涛教授,湖南践行国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南大学商学院二级教授颜爱民等专家在致辞中明确指出现代心理学深度融合传统道学智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大会主旨发言中,中南大学张亚林教授系统阐述了其创立的、获国际认可的“ABCDE”五步道家认知疗法;南京大学孙亦平教授深入剖析了《庄子》哲学中超越困境、安顿心灵的健心智慧;中南大学邓云龙教授提出了融合道家思想与神经科学的“悦纳进取”心理疗法模型;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肖长江教授强调治病先治人,治人先治心的观点;中南大学道学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吕锡琛教授提出了构建“道学心理健康学”的设想;四川省社科院李远国研究员、北京大学张广保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刘固盛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徐仪明教授也分别从内丹修炼、中西印的“心”学说比较、道教心性学、中医与道教等角度分享了重要成果。

会议设有三个分论坛,分别聚焦“道学的健心思想及操作”“道学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以及“道学与中医养生”,分别从以下几方面系统探讨了道学在心理健康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

第一,将道学理论研究与心理治疗应用紧密结合。

道学是一种生命哲学,注重探索生命的本质,追求身心的安顿,它不仅只是玄之又玄的空谈,其形而上理论与生命养护和人生理想密不可分。与会专家紧扣理论与践行紧密结合的问题意识,围绕“道学与心理健康”这一主题,从多个角度展开深入阐发,以图促进道学健心智慧落实到生活中。

吕锡琛提出,道学心理健康文化是通天达地、直指人心而又贯通古今中外的智慧,不仅被荣格、马斯洛、海灵格等西方心理学家成功地应用于心理治疗实践,更能应对当下中国社会中存在的现代心理干预方法水土不服等诸多问题,应当从理论与实操互补、中西文化互鉴的视角,探索建立“道学心理健康学”体系;孔令宏在分析精、气、神这三个内丹修炼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把气的概念与冥想相结合,提出有别于正念冥想的新概念——正气冥想,赋予内丹修炼现代性质,方便它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国外进行传播和学术研究。蔡林波从“洞观”这个概念来分析道教的身心修炼及其认知实践,认为“洞”是指趋向于“道”的生命修炼和认知实践,是对“知一”或“合一”方法的机制性规定——“洞观”或“洞照”;李红文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弊病阐发道家养生观的意义和启示;罗红胜 论述了苏轼的养生法与道教内丹术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启示;耿琼珂、郭武应对内丹炼养实践中因操作偏差可能导致的身心病理现象提出了对治之方;赵芃论述了道教自然观在心理疏导与矫正方面的价值与作用。洪闽辉围绕刘天君教授创立的心理学移空疗法这一东方调神治病智慧的临床实践,阐发心理空境的疗愈作用;陆杰峰对比了西方心理学偏重“动”的分析的基础上,突出了道家思想以“静”为标识的心理疗愈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案的意义;朱慧从《抱朴子》“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来阐发AI时代突破主体性困境的古典回应,寻求可以落地的方案;张晓周论述了道教“天人合一”生命观对西方世界的影响与启示。

第二,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道学进行现代诠释与转化。

道学是一个蕴含着丰富健心智慧的宝库,但这个体系庞大,不少概念较为抽象或缺乏系统性与严谨性,还具有神秘色彩,与现代心理健康理论的对接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缺乏在实证层面的研究,如何进行科学的融合与取舍,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因此,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工具对道学进行现代诠释是十分重要的。本次会议在这方面作出了富有新意的探索。

如:李远国结合西方物理学家卡普拉、系统科学家欧文·拉兹洛和量子物理等西方科学理论,阐发道学内丹修炼与神秘体验的深刻内涵;张广保结合西方最新的“意识研究学”,论述了中、印、西三系文明中的“心”学说及其对深层意识世界探索,认为在硅基生命日益形成对人类生存的挑战的形势下,道教内丹道的真我,禅宗无的意识领域以及唯识宗第九识阿摩罗识等,有助于构筑起真正属于人类精神存在的“意识防火墙”;张利民对比西方心理学的理论短板,探索以天心为核心、阴阳五行为框架的心理学新体系,为心理疾病防治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东方路径;陈明吸收西方积极心理学理论而提出了老子积极心理学的概念,认为道学心德互养以及无私利他“上善若水”型人格塑造等内容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优美心灵、个人道德品质、人格力量等核心内容基本一致。李广义从身心健康看道教经典《太平经》中的“守一存思”、“行善止恶”等思想的生命价值;宋崇道阐述了庄子“心斋”如何帮助个体从感官和思维的束缚中解脱,达到内心的虚静状态,这些方法在心理咨询中的价值;肖艳、刘恒、吴丁晟结合西医的实证方法和检测报告数据,通过具体案例探讨了道家情绪模式以及形、气、神在快速降低癌胚抗原CEA水平案例中的应用及其效果,为中医临床治疗和心理咨询提供了新的思路;李海峰、王蕾梳理了《道德经》与超个人心理学在理论上的交汇,并提出三项道学启发的身心健康干预;唐佳慧 和湖南省中西结合医院的张婷、蔡朝霞介绍了运用吕锡琛创编的“中华健心歌舞操”改善学生和心血管疾病患者身心健康的效果;宋小迪对于老子“无为”思想与西方“正念疗法”的哲学契合性进行阐发;郭硕知运用心理学实证研究的方式,编制适用于中国本土信仰半结构性访谈问卷,并通过主题编码的方式展示其结构,显示了问卷作为道教研究工具的有效性。

第三,从心理治疗的视角探讨道学文化的治心功效

盖建民阐发了道教南宗“心丹”炼养法门,认为其不仅以心解道,而且进一步“以心释丹”,并进而从修炼方法论的层次,合理地得出“万法由心、万法惟心”及“外炼凡药,内炼心丹”的炼养“心丹”思想;刘固盛分析了道教南宗老学中的心性论,揭示出张伯端等南宗代表人物的老学思想由修命至修性再至修心、并以修心为根本的特点。徐仪明首次探讨了著名现代哲学家陈寅恪的道教医学思想。

还有一些披着神秘外衣的道教方法或方术具有独特的心理治疗效果,难以用西方心理学理论或现代科学知识进行解释,但这些文化遗产亦值得发掘和研究。

例如,刘雄峰论述道教“借地法”方术的健心功能,并指出这一方法在东亚乃至全世界的流传情况;张崇富以《梦道华山:全球道教与现代灵性的困境》为中心,探讨道教养生术有益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及其在西方的接受与变异;王科开、万明旭、宋崇道阐发了《本际经》中“法药”心理疗愈观念,为现代心理疗愈提供了整合认知、行为、意义与社会维度的东方范式;王驰考察了宋代道教雷法中的心性智慧,揭示其由“一心”统摄“万法”的关键,实现其道法的全面提升和突破;吕品一通过投射测验这一现代方法阐发元辰宫这一隐密的道术中的树木意象;万明旭;金日成认为药签融合道教信仰与中医实践,阐发无药签文通过劝诫与仪式辅助心理疗愈,形成“神药两解”的身心共治体系,为解决民众的疾患提供独特思路;叶诗露从心身医学与文化心理治疗的视野探讨祝由术中蕴含的文化资源,有助于推动医学模式从“治病”到“治人”的范式转变。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立足本土、中西互鉴的视域下,进一步发掘道学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心理治疗智慧,这是社会迫切需要而又有着广阔前景的课题,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与学科的融合,形成研究的合力,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具备道学素养与心理学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共同推动中国本土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模式的建构,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5年11月3日

作者:中南大学道学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徐陶、章奕涵

[责任编辑:张凯帆 PSY407]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0
扫码立享特惠好物
甄选全球好物
凤凰网推荐好物
秉承凤凰网“就做不同”的品牌精神,甄选全球优质好物,为用户推荐品质生活之选。
团购集采专享
⇦⇦⇦ 添加官方微信, 立享集采折扣